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情況:非常怕冷或怕熱;貧血,經常頭暈目眩,且情緒低落;怎么減肥也瘦不下來或太消瘦,卻怎么吃也吃不胖;舌頭胖大有齒痕;偶爾一陣子記性特別差...
這些看似不疼不癢的癥狀,其實都是脾虛的表現。很多人認為腸胃、吃方面的事才與脾相關,其實沒這么簡單。先來看看脾在五臟中的地位。我們常說“脾為后天之本”,生命運行后天需要的水谷精微,都靠脾的運行得以轉化為人體所吸收。
可以說脾就像一塊廣闊的土地,承載萬物,五臟六腑都以為脾土為基礎而生長。但又不僅是如此,脾為氣血生化之源,“主統血”。脾一虛,氣血生化受阻,五臟六腑失去營養也會受到影響。
所以大家發現了嗎,那些我們認為不痛不癢,忍忍就過去了的癥狀,只是脾虛的“障眼法”,他真正可怕的,是悄無聲息“掐斷”我們的氣血來源!不過,朋友們也不必過度驚慌,紅杏林老師幫大家整理出了3招“健脾功”,話不多說,今天全部教給大家。
第一招學拉“黃金脈”,健脾升免疫
脾上面的問題,一定要找準這條經絡——脾經,也被稱為“黃金脈”。貧瘠的土地上,生命肯定缺乏生機,同理,脾虛的人自然也是病弱的。
而脾的強壯與否,脾經的通暢是關鍵!脾經通暢則脾胃健旺,生化正氣的能力充盛,免疫力強,才能好好抵御疾病。脾經通暢了,運血生血功能變強了;水谷精氣吸得好了;脾氣足了,痰濕得以化解;那些難纏的瘀、虛、痰濕自然迎刃而解!
動作簡單,首先我們將兩腳分開,先向右,腳尖回勾,腿伸直。
在保持一段時間后,改變方向,拉伸左腿。如果覺得力不夠,可以將上身挺直些。
這個動作大家每天早上起床后都可以練習。
這里紅杏林老師提醒大家,由于這個姿勢比較低,大家最好在空腹時練習。腰椎不好的朋友也不建議做這個動作哦!
第二招拍兩腹股溝,疏散脾胃滯留邪氣
第二招我們找準腹股溝,在大腿內側和小腹交接處,也就是兩跨。脾、胃兩經從這里通過,拍打腹股溝可以幫助咱們疏散脾胃積攢的邪氣,健護脾胃。
拍打腹股溝前,咱們有個要注意的點:站起來,兩腿微微分開。這樣淤堵的邪氣更加順暢的疏通出去。拍打過程中,兩手握空拳輕輕拍打兩側腹股溝,到微微發熱就證明起效了,每天拍上5分鐘左右即可。
濕氣重的朋友(特別是長時間久坐),紅杏林老師建議可以拍上15分鐘。濕氣會開了閥的“河水”從腳底嘩嘩排出,腳板濕漉漉的。
你知道嗎,身體盆腔的所有淋巴都聚集在腹股溝,一旦淤堵就容易引起肌瘤、月經不調、卵巢囊腫等疾病。
紅杏林老師再教你一招:咱們可以在拍打時,找到沖門穴、氣沖穴。著力拍打,激活這兩個穴位,對疏通淋巴淤堵有特效。
不過要注意了,月經期間、妊娠期間的女性不能拍腹股溝哦。
第三招常按一穴,補益氣血,筑牢“保護墻”
這里紅杏林老師教大家一個自查脾狀態的小妙招。找到外膝處,向下比4根手指,脛骨外一橫指處。這個位置是我們的足三里穴。用拇指按壓足三里穴,如果發現有凹陷,很有可能有脾氣虛的問題。
這類朋友大多數常伴有腹脹腹痛、消化不良、食欲減退等癥狀。足三里是所有穴位中養胃健脾的黃金穴,它能增補氣血生化,也能調理氣虛出現的倦怠乏力、食欲下降,凡是肚腹諸病,都可取這一穴位。
用艾灸足三里來調理脾虛效果是最好的,可以健脾和胃,補益氣血。
灸法簡單,采用溫和灸,艾條距離皮膚的距離以局部感到微微發燙為效果最佳。每穴各灸20分鐘,隔日一次或每日一次,兩側穴位都要灸。
最后,中醫講究五色、五味入五臟。我們不僅可以多練習健養脾臟的功法,在飲食上也要多加注意。
五色中——黃入脾,五味中——甘養脾。因此我們可以吃些南瓜、玉米、花生、大豆、土豆等食物,維生素A豐富,維生素A能保護腸道,減少胃炎、胃潰瘍的發生。
多吃些木耳、絲瓜、蘋果、西瓜、紅棗等甘味食物,補脾、緩急、潤燥,可幫助脾運化的作用。